時間: 2014/5/16 (五) PM7:30

地點: 牯嶺街小劇場三樓排演室

備註: 看排,面對不齊全的道具進行想像力的華麗冒險。又,意料之外的啤酒噴出笑歪我。


 

 

關於家的追尋,與其背後的姊弟情深和夫妻情感。

 

這是一場長長的追尋,瀕死時遇見那個人於是非得尋求對生命的解答,

於是穿梭人生中自己從未出現的片段,用不同身分和熟悉的人們對話,然後救贖、也被救贖。

家就建築在彼此的期待上,於是我們又愛、又傷害。

 

我想我懂得那種回到嘉義也沒有家,在台北也不是家的感覺。

原生家庭破碎,新建家庭尚未完全而又接近崩毀。

離開了原生家庭,我們總把希望寄託在自己新建立的那個家,但從沒有家的人真的能有家嗎?

 

 

中間也遇見了那時代的熱血與對大學的憧憬,還有高中那段令人以後最懷念的時光。哲朋友是對的。

高中那時候的暗戀交織沉甸甸的聯考壓力還有對性的想像,不會再回來了,那樣苦澀中的歡樂。

看戲時我也似乎真回到了那年代的火車轟隆隆。

 

然後是各種和解。 

(喜歡大姊的魄力,喜歡劇中女性很多時候比男性強勢)

(喜歡大姊的顧家,喜歡最微小的習慣後最深刻的意義)

結果到頭來,死後遇見的那個人根本就是自己。

 

 


 

我試著想把上面這一段文字整理得有組織性一些,但似乎無法。

家族記憶太龐大了,一個觸點引發了另一個,

只有當戲看到最終,當一切終於連結,才發現原以為的怨懟背後是情感的複雜與厚度。

原來看到的都是表象,外殼層層剝離後才看見真相,與真心。

 

 

 

結束後回想了自己當初首演時沒有進劇場看台北詩人的原因,

因為詩人聽起來好高深,因為王添源我不熟,因為別人的家族記憶好像我不會有共鳴。

但其實徹底不是。

雖然每個人的家族記憶、背景、歷史不甚相同,但背後的情感是一樣的、糾結也是一樣的,

於是字裡行間的、對話脈絡底下的愛,無以名狀的愛依舊滲透進我每個細胞中。

才發現,那些疑慮都是多的。

 

 

 

然後我真的好喜歡給你十四行,好喜歡這句話,

「給你我所能給的,並且等待你的拒絕」

一種悲壯;不可得,但仍舊要追尋阿。 

 

 

 

 


 

本票券由藝文票券折扣網 寫手扶植計畫提供
並同時刊載在藝文票券折扣網

arrow
arrow

    han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